![]() |
誰是奏鳴曲之父? 猜對了嗎?不是莫札特也不是貝多芬哦! 「海頓爸爸」Papa Haydn |
法朗茲.約瑟夫.海頓(Franz Joseph Haydn,1732-1809),是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初年的歐洲樂壇的首腦人物,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(Viennese
Classical School)的領隊,和莫札特、貝多芬、舒伯特共同協力,建立18世紀西歐藝術音樂的黃金時代。他在世時,名滿全歐,各國宮廷都喜歡他抑揚有致、溫馨感人的音樂,同時代的音樂家都喜歡他的為人,都喊他「海頓爸爸」(Papa
Haydn)。拿他鼎力完成的「奏鳴曲式」(Sonata-form)來說,他以這種音樂上的「黃金律」寫作的交響曲、弦樂四重奏曲、鋼琴二 重奏曲,甚至鋼琴奏鳴曲,要超出莫札特、貝多芬兩人同類作品的總和,而他音樂的井然有序,典雅端莊,也為同代的作曲家所追隨模仿,可是,在他於1809年過世之後,「海頓爸爸」及其音樂卻逐漸為人們所忽視,僅幾首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曲,極少數的聲樂曲點綴在音樂會上。在人們有意和無意之中,他有長達百年的不景氣。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大家才逐漸體認到他的人的偉大和音樂的動人。於是「海頓復興 」(Haydn Renaissance)在各國專家的通力合作下積極進行。事實證明,經歷時間的篩驗,海頓和他音樂的價值,不但不會墜落,反而強勁的增大,可見好人和好音樂都不會寂寞的。 一般的音樂教科書,和某些音樂史家,雖然都承認他是交響曲、奏鳴曲、弦樂四重奏曲,甚至鋼琴三重奏曲「之父」,但這種承認大都只是說說而已,且在多數情形下,人們對他的讚詞也略帶有施捨的意味,莫札特曾暱稱這位惠他良多的作曲家為「爸爸」,所謂「海頓爸爸」這稱呼也被很多人沿用,但他們並不懂這稱呼的真正含意。19世紀與20世紀初期的音樂理論家,儘管承認人們對海頓的虧欠,卻對他們的學生和讀者說,海頓當然該算是一位大作曲家,但他的重要性僅局限於歷史的觀點,只有在討論「形式的形成時」,才有引用的價值,而後人對他的感情與感激,也完全基於他促成了貝多芬的表達方式。在音樂會曲目安排方面,19世紀時期海頓的作品極少出現在音樂會上,20世紀不久,人們才開始以容忍的態度,把他的作品列在節目單上,其中多少是基於和較有深度作品做一個溫和的對比。 海頓和他的音樂之所以會遭遇這種處境,檢討起來,大約有下列四原因: 一般聽眾固然「見大不見小」,逐漸疏離海頓的作品,而批評家也推波助浪火上添油,心目中總是以華格納、柴可夫斯基、白遼士與理查、史特勞斯等人的作曲手法為批評標準,便輕視的稱海頓的作品為「可愛的交響樂」(Charming Symphonies),他的奏鳴曲、三重奏曲與四重奏曲,不過是「文雅優美的模特兒」(MOdels of grace and elegance)。海頓最簡潔而富戲劇性的奏鳴曲樂章,都被認為是「製做成的形式」(Form in the making)而已。因為浪漫時期的音樂騷動、激情,而極度個人化,十八世紀的音樂被認定是定型的,圓滑、纖巧、愉快,但缺乏深度。海頓所表現的沈靜、清晰、對形式的控制等,也就是他的作品能予人深厚滿足惑的基本要素,都被認為是平淡與膚淺。他的情感表達,正因為不那麼個人化,可以更持久,更普遍的事實,持浪漫主義觀點的人是無能了解的。 |
Copyright © 2003 www.leestudio.net. All rights reserved.